我还是不免觉得,欧洲人瞧不起俄国是有原因的。但归根到底,这并不是由于俄国人蠢笨,恰恰相反,而是由于俄国人太过聪明,以致于我们身上不该长的心眼儿长了太多!
——亚历山大·赫尔岑《往事与回忆》
莫斯科的寒风穿过克里姆林宫的高墙,吹进了赫尔岑位于城郊的书房。书房里炉火正旺,赫尔岑与亚瑟·黑斯廷斯爵士对坐,两人之间摆着一壶热茶和一盘装着俄式小点心的瓷盘。
“赫尔岑先生。”
亚瑟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开口道:“我得承认,之前与您的辩论是我输了。虽然皇家学会内部同样有许多称不上自然哲学家的家伙,但是你最起码还是可以与他们聊几句自然哲学的。毕竟自然哲学在伦敦算是一种时髦,而且皇家海军和陆军的将军们也一向很关注科学的最新进展。但是莫斯科自然哲学家协会嘛……现在我真的相信了,那里面真正明白自然哲学的人,恐怕连大厅的一角都站不下。”
赫尔岑忍着笑,如果不是他已经毕业了,他今天说什么也得去学校的礼堂亲眼看看亚瑟在台上到底有多尴尬。
这位英国爵士的身边曾经站着的是高斯,是洪堡,是法拉第、安培和欧姆。
然而今天呢,他的身边站着的是德维古布斯基,是帕宁,是丘马科夫和米亚赫科夫。
光是想想这个场景,赫尔岑就忍不住想笑:“这就是俄国的奇观,爵士,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将一切高深的事情变成一场盛大的表演。”
“盛大得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就连秘书布莱克威尔都忍不住吐槽:“从我们走进莫斯科大学那一刻起,爵士就成了一个被摆在祭坛上的供品。校长、教授,还有那些连科学术语都不会发音的官员,纷纷用各国语言向他致意。您知道,这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竞赛——看谁能用最难懂的拉丁语、德语或法语向他表示祝贺。”
亚瑟实在是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多做纠缠,如果不是为了与赫尔岑拉近距离,他甚至不想提起今天在莫斯科大学的遭遇。
他之所以要在今天赶来与赫尔岑见面,主要是为了另一件事:“您知道《莫斯科电讯》被查封的事情吗?他们的主编波列沃伊被捕了,目前正被关押在总督德米特里·戈利岑公爵的宅邸里。”
“波列沃伊被捕了?”赫尔岑的眼中先是流露出了震惊的神色,旋即他又遮掩道:“这真是个不幸的消息,但……但是这和我有什么关系?”
亚瑟开口道:“我昨天和总督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