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画出麦田的布局图,详细讲解播种的深度、间距以及施肥的要点。
他的眼神专注而认真,语气中带着一丝自豪:“我们通过科学的种植方法,让小麦的产量提高了近一倍。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当他讲到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李向明的脸上露出一丝苦笑:“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农民对新技术不信任,认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方法才是最可靠的。我们只能挨家挨户做工作,手把手地教他们……”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中闪过一丝坚定,“但只要坚持下去,农民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自然就会接受。”
台下的与会人员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有人点头表示认同,还有人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
李向明的分享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当他结束发言时,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掌声中,一位来自西南地区的农业专家站起身,快步走向李向明。
他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他伸出右手,紧紧握住李向明的手,语气中满是赞赏:“李厂长,您的经验太宝贵了。我们那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与河南有所不同,但您的方法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路。希望我们能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杂交小麦的种植。”
李向明微微一笑,用力握了握对方的手:“当然,我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农业发展,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帮助更多的人。”
周围的与会人员也纷纷围了上来,有的向李向明请教问题,有的和他交换联系方式,希望日后能有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人们围着他,像一群渴望知识的蜜蜂围绕着花蕊。
一位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的老专家从人群中挤出来,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子严肃,但又掩不住对李向明的赞赏。
老专家清了清嗓子,声音有些沙哑:“小李啊,我研究了一辈子农业,你这杂交小麦的推广,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们那边山地多,气候复杂,你这经验要是能用上,那可真是帮了大忙了。”
他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钢笔,递给了李向明,“这是我自己用的钢笔,送给你,希望咱们能多交流交流。”
李向明接过钢笔,心里一阵温暖,他知道这钢笔虽小,却代表着老专家对他的认可和期待。
他连忙说道:“谢谢您,老先生。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把咱们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地方。”他把钢笔小心翼翼地放进口袋,眼神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这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