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老主持起照相馆的项目,立刻大搞特……不,大办特办起来。照相馆的选址是在百仞镇的一条支街上。距离繁荣的主要街道不远,但是又够僻静。照相馆较之其他行当,冲动消费较少,主要靠口碑相传。但是呢,又不能距离闹市区太远,消费者如果难以寻找,也会失去很多门市的生意。
在旧时空,因为有网络、电视这样的营销手段,照相馆不在商业区也无大碍,只要揽客能力强,开在写字楼或者商业中心里也没什么关系。但是在本时空,还是要待在商业区,并且要有比较明显的门头展示。
黄耀民作为一个三天两头出去揾食的电视民工,也兼职过婚礼摄像,私房摄影之类的工作,对这套东西颇为熟悉。所以在选址上颇费了一番脑筋。
照相馆的门脸不大,只有两间。一间是大门,一间是橱窗。橱窗里摆设的是各种“样片”。这也是传统照相馆惯有的模式。因为现在器材、胶片和人员的限制,婚纱摄影、艺术照之类做不出太大的花样,只能以日常为营销核心,以各种纪念照、生活照为主。
不需要搞婚纱摄影和艺术照,自然也就不用太多的布景和道具,所以照相馆的体量并不大,
一楼除了营业厅之外,便是一间小摄影棚,用来满足日常的摄影项目之类,二楼比较考究,也是黄元老的营销的重点。
为了争取最大的瞩目点,二楼他采用了花房式设计,辟出一块占整个二楼面积三分之二的露台面积。这个巨大的露台除了一小部分保持露天之外,采用花房式的设计,从屋顶到墙壁采用全用铁框镶嵌玻璃。
采用这种设计在临高是颇为大胆的,毕竟这里平均气温很高,大部分时间里花房大概率会变成温室,黄耀民之所以这么搞,并非单纯的出于“惹眼球”的目的,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满足摄像所需要的照明。
元老院的照明工业,如今已经可以量产部分灯具,包括煤油灯、汽灯、电石灯、碳棒灯一直到最近几年才开始出现的炭丝灯等等。有的灯流明度颇为可观。但是在黄元老看来大多数都不太适合用于室内的拍摄打光之用,还有一定的安全性问题。而且这里头还有他个人的一点点审美偏好问题。
所以他决定尽可能的采用自然光,这个花房式的摄影棚就是按照他的理念设计的。元老院因为照明设备的短缺,对如何充分的运用自然光有了非常多的研究和实践,由此诞生了一套颇为复杂遮光系统,由各种布幔、百叶窗、轨道和反射物组成。椰林照相馆的花房摄影棚也引入了这一系统,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