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是阐明情况,请求邵宏渊及时调兵支援。
邵宏渊击鼓聚将,把淮东局势说了一遍,但赴援淮东却遭到了很多西路军将领的反对。
西路军以屯驻军为主,而且西路军有自己负责的战区。
东路军中的屯驻军都不愿意第一时间驰援李显忠,为禁军去啃金兵的硬骨头,更不要说西路军了。
而且,淮东淮西并没有特别明晰的划分界限,双方接壤地区的对金战斗,是存在着竞争关系的。
东路军主要是禁军,兵强马壮,而且金军想在东路诱敌深入,实施包围,此前的战斗也有意放水。
这种情况下,在前期战斗中,淮东宋军的表现殊为优异。
他们势如破竹,也就不可避免地在与西路军接壤范围内,抢了西路军不少功劳。
比如在淮东淮西接壤地区的某座县城,西路军与金兵厮杀正酣,东路军杀过来了,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战团。
西路军付出重大牺牲后,马上就要“夺城”,却被东路军“先登”了。
这把西路军的这支人马简直要活活气死,差点儿和东路军发生火并。
在这种恶劣的竞争关系下,东路军倒了霉,西路军许多将领都乐得看笑话,让他们驰援淮东,他们又怎肯甘心。
手下将领的态度如此消极,邵宏渊不禁打了退堂鼓。
他可以强令出兵,但怎么行军怎么打,却取决于带兵的将领。
如果这个将领对东路军抱着这样的情绪,很容易出问题。
再者,以淮西和淮东的距离,等他的援兵赶到,恐怕东线战事已经结束了吧?
那不是徒劳远征么?
邵宏渊思量再三,最终决定,各路兵马谨慎向东转移,咬住正向淮东战场转移的金军。
咬住他们,把他们拖在淮西战场,也就是变相地替淮东解围了。
不料,邵宏渊对淮西战场的战略调整刚刚下达两天,杨沅的信使就到了。
看罢杨沅的军书,邵宏渊不禁愕然。
李显忠无权对他下达作战命令,可杨沅可以啊。
作为两淮监军使,杨沅动用了“符节”。
邵宏渊能敷衍李显忠,却不能敷衍杨沅。
尤其叫人牙疼的是,杨沅以身涉险,亲自杀进了灵壁。
如果他这边没有明显的支援行动,一旦杨沅战死沙场,战后复盘,必然追究他的责任。
邵宏渊一番权衡之后,便击鼓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