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火,惹出了什么大麻烦。
也正是因此,身为旁观者的顾雍再清楚不过鲁肃这是掉了个坑,然后又将跳入下一个更大的深坑。
看似武将冲锋陷阵凶险,实则文官同样不易。
可武将只要全身心投入到战场中听命行事就可以,但文官们所需要考虑的可就多了。
案牍劳形且伤神,绝非玩笑话。
忆往昔,顾雍也曾自诩为浊世佳公子,江东雅文客,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更是拜在了大儒蔡邕门下钻研学问。
如今……
“唉!”
年不到三十的顾雍摸了摸自己日渐稀疏的发量,发出着一声悠悠的叹息,背着手地转身离去,打算趁着难得被李基默许的休沐日,去寻张仲景调理一下五脏之气。
不得不说,顾雍对于李基的某些方面还是相当了解的。
鲁肃这一名臣,在其自荐加入刘备之前,李基就对其暗中有所关注了。
只是如今的刘备集团,早就不是曾经的草台班子了。
尤其是刘备称王,名义上对大汉朝廷进行重建后,即便李基身为丞相,也不可能说看好赏识某人就直接赐其高官厚禄。
更重要的是,随着刘备的势力日益壮大,鲁肃投效与否,本质上无足轻重。
不过在鲁肃主动投效后,李基正愁着以什么理由多给鲁肃加一加担子之际,恰逢顾雍那老油条将事情层层分包推到了鲁肃的身上。
如此一来,这无疑给了李基一个极好的借口。
即便李基因此破格提拔鲁肃,一众官吏羡慕鲁肃的运气之余,也只会觉得李基不曾轻视小官小吏,对不起眼的下属也是体恤有加。
案牍之事,确实是既劳形又伤神。
在如今的诸州郡均走向平稳的发展下,即便有着顾雍分担,每日汇总到李基面前的公务依然多如繁星。
没有一个合格的帮手,李基想要放心地多余些精力出来都是不易。
原本李基已经在斟酌是否将诸葛亮从豫州调回,让诸葛亮正式及冠出仕后,就直接担任丞相属官继续处理政务的。
鲁肃的出现,这无疑是再好不过的替代人选了。
尤其是与顾雍那渐渐“人老,实话不多”的情况不同,鲁肃那才是真的“人老实,话不多”的典范,埋头就是干的好官。
翌日,李基踩着点到官署点卯之时,鲁肃却是早在一个时辰前就到了,且自发地熟悉起各种事项。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