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词听起来感觉似乎比较虚,让人不明白具体有什么作用,隐约间似乎还下意识的有些反感这种虚头巴脑的东西。
然而,蔡邕用实实在在的成绩告诉商戢,什么叫教化!
他带着一帮大儒,组团去了一趟辰州。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将辰州八郡挨个转了一遍,每到一地都开坛讲学,教化万民。
而这么做的结果就是,辰州的平均民心提升的五点!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要知道辰州可是有数亿居民,数以万计的城市,平均民心提升五点,具体体现就是辰州的治安状况大幅提升,连带着赋税都有了明显增长,不少辰州本地人才自荐投效,甚至还有不少流窜乡野的抵抗势力主动缴械投降!
这也让商戢对“大儒”二字刮目相看。
其次,邓言又简单介绍了一下对商戢带回来的数万高级生活人才的安置规划。
因为底蕴不足,平州的发展很不均衡,襄平已经是不逊于内地州治的正牌王城了,很多郡的郡治发展的还比较缓慢,不少郡治名义上是巨城,但虚有图名,只有巨城之名缺乏巨城之实。
各个大城相差更是悬殊,有些城市发展势头非常猛,时机合适就能晋级巨城,有些还靠着平州中央财政补贴艰难度日。
归结原因,所有发展的好的城市都有主导产业。
比如说沓氏依靠航运和水产品加工兴旺发达,龙喉城依托医药产业后来居上,镇北城靠着畜牧养殖和皮毛加工初步恢复了元气。而发展产业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本来想要弥补落后城市的不足,就是邓言有意向落后地区倾斜资源和人才,也得三五年才能初见成效,真正做到均衡发展更是百年大计。
可商戢带回来的数万高端人才给邓言提供了一个捷径,按照邓言他们的计划,每一区域、每一座大城都设定一主导产业,将相关行业的人才安置到该地区,这些人才为依托,创建自己的独特城市经济。
当然,这一计划牵扯太大,主导产业不是拍脑袋设定的,它需要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根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工作量之大,所需时间之长,绝非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即使以邓言、荀彧等人的才能,想要制定这样的百年大计,也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故而这计划目前只是提出一了个大致方针,详细的内容还需等些时日。
商戢听着邓言的介绍,频频点头,虽然他其实没听懂多少东西。
什么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产业链、循环经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