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那份殊荣一定不会迟到。
所以每当小白们垂头丧气的时候,带着疲惫的心、带着疲惫的身前来咨询山人的时候,山人都是这样的表达:
1、最初的想法是否还记得?
2、这种想法是否是向着美好出发?
3、在挫折的过程中有无怨恨某些人,乃至天地?
4、如今感觉自己一无是处、走投无路,是否自省一下自己?
5、在自省的过程中是否察觉从事经营养鹿事业的全部经历,问题出在哪里?
6、有无直面的去解决问题,剖析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在哪里?
7、既然已经选择了再次跳入大坑,那么在这个渐渐苏醒的过程中能否找回那个丢失的心,也就是刚刚讲的“最初的想法”还是不是进行到未来的愿景?
普遍的小白都会在这样的问与反问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
这种认知是小白通过自我实践的经历与传统老养鹿人的经验相互结合所得到的一种结果,非其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到这种在绝望中获得的一种见解。
所以山人研习国学文化二十多年,非常反感那些“西方的成功学”,他们所讲的一系列“捷径”与“见解”在从事经营鹿业养殖的过程中都如同废纸一般,因为那些“西方的成功学”并不符合“求真”路上的所需;因为那些“西方的成功学”主打的是资本的运作,赤裸裸的主打只认钱不认人,所以在未来的大健康领域并不适用。
所以为了人们在从事经营鹿业养殖的过程中不动“歪心思”,山人始终秉持这样的方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里面包含了“利益驱使”的念头,致使人们在选择的过程中走向反的方向。
这样反的方向也恰恰是小白在与鹿贩子周旋的过程中所生起的一种被诱导的常态。
所以建立在可选择性的再一次跳入大坑之后,为了小白走好往后的路,这一个关键性的方向问题一定要慎重把握,决不能步入鹿贩子的后尘,若不然山人写的这本薄薄的《山人养鹿理论与实践》之书读起来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毕竟当行为与愿景背道而驰的时候,就算是千经万卷也拉不回走丢了的心,何况一本山人写的书,在诸佛菩萨、古圣先贤面前不值一提。
故而小白有此一番经历之后,恰恰是在“渐渐苏醒”之际决断“正心”之过程。
跳入大坑是向着随波逐流而出发,那么尾随其后的便是魔王喜欢看见的事情,也就是波旬多了一个弟子来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