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组成总分一百分的首轮考卷,以六十分为合格,九十分为优秀。
这个分数组成,刘荣也算是深思熟虑。
——一百分的卷子,拿够六十分就合格,可以进入下一轮;
这就意味着考生,可以完全不会算术,将算术模块的三十分全放弃,在其余七十分的内容中拿够六十。
又或者,某个考生语言组织能力太差,文述、自述模块都拿不到高分,也完全可以靠算术补上缺口。
总的来说,第一轮考试,基本就是在扫盲。
文盲,或者‘准’文盲才会通不过这一轮。
能写会读,有点脑子的,就不可能通不过——甚至都不可能低于八十分。
而在此基础上,刘荣还附加了特殊群体照顾条款。
功侯贵戚、朝中百官,又爵关内侯及上之勋贵、秩千石及以上之官员子弟,无条件通过第一轮;
第一轮卷面分高于六十者,则第二轮无条件加十分,第二轮卷面高于六十者,则第三轮无条件加十分。
翻译成白话就是:哪怕你是个废物,只要你别废的太彻底,朕也愿意看在你家大人的面子上,允许你连续通过三轮考试。
按道理来说,这样的照顾政策,不应该只给公侯贵戚子弟。
什么死王事之英烈遗骨啊,功臣之后存亡续断之类,刘荣本也应该考虑到。
但最终,刘荣依旧坚持将这种看似荣耀,实则分明就是看不起人的照顾政策,作为独属于贵族子弟的侮辱性照顾。
原因很简单,其他群体,压根儿就不需要这样的政策。
——这可是汉室!
是“士为知己者死”六个大字,能切切实实落到实处的汉室!
别说这样的照顾分了,随便哪个街坊邻居的中伤,惹得当事人以死自证清白,在这个时代是稀松平常的事。
民间尚且如此,庙堂之高就更不用提了。
不用说旁的,就一点:汉家的丞相,为什么只有自然老死任上和被粗暴罢相这两种结局?
为什么不能多出第三种抉择,比如某位和天子不对付的丞相,识趣的乞骸骨,又或是天子与其友好协商,以相对平和的手段完成相权更替?
答案,便是令后世人理解不能,在这个时代却再寻常不过的“气节”二字。
说难听点,其实就是面子。
——自有汉以来,以萧相国作为开端,历代汉相无不是或老四任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