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得以健康发展,就得有活力,而想要拥有活力,阶层就不能固化,必须要有合理的流动性,高、中、低阶层人员能够上下流动。
所以,城市的结构问题才是关键。
而对于国内的老百姓而言,他们绝大部分的财富都体现在了房子上面,所以住房的结构问题才关键中的关键。
在方鸿的设想里,新城市在住房方面的结构应该是“橄榄型”的,也就是头部和尾部小,中间鼓鼓大大的,底层人士必须要有,不可能所有人都做办公室,也需要有人端盘子的、打螺丝的。
但绝对不能成为金字塔结构,如果最庞大结构的是端盘子、打螺丝的群体,这座城市就别想发展成为一线大都市,就更别谈想要成为全国的科技中心这样的超级城市。
要想成为科技中心,就业的主力军肯定是高端人才为主,如果是金字塔形态的结构,底层端盘子、打螺丝的人太多了,想产业升级打造科技中心只是一个幻想。
高端岗位他们无法胜任,而中低端岗位根本没那么多的就业需求,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把他们赶走。
要么就放弃产业升级的念想,整一堆中低端密集型产业来给这些人提供就业。
显而易见,新城是肯定要走高端制造业的。
所以“橄榄型”的结构是最优解,对于端盘子、打螺丝的群体,他们来了就不要赶走他们,并且得让他们享受到城市的福利,在新城定居了即便端盘子也能安居乐业。
同时也不要吸纳太多,到时候为了城市发展升级又提供不了那么多中低端就业岗位,这些人成为城市发展的负担又开始出各种限制正策把人赶走,显得没有人情味儿,无异于是给人希望又亲手把他们的希望打碎,更加残忍。
要让端盘子、打螺丝的人能安居乐业,保障性公租房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并且比例不能太低,同时也不能太高。
比例太低的,他们买不起昂贵的商品房,无法安家落户也就谈不上安居乐业。比例太高了,又会吸纳太多这个群体,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因为你没那么多中低端就业岗位给他们。
所以,按照橄榄型的结构来做就对了。
保障房住满了就意味着中低端人口需求饱和了,再涌入进来的人想要在这座城市生活,就得去买商品房,买不起的话就只能自动离开,因为商品房的价格是肯定会涨的。
如此一来,通过市场机制产生的无形门槛,也就从实际上限制了中低端人群大规模流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