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带给平民阶层的是什么,真的算得上是一纸难书。
现在的百姓们整天谈论的是什么?住房?医疗?养老?挣钱?还是当官?
反正我知道的身边的那些农民大爷们,就在想怎么从土地里多刨出点食来,养活家里的老婆子,和出外打工的儿子们留下的那几个嗷嗷待哺的孙子孙女儿们。
八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凭手艺挣钱吃饭。
我的父亲,少年时因了家庭原因离开学校,开始在村上的种种作坊型的各类企业中游走,间或偷师了瓦工、木工等当时被人称为大匠的手艺。那个时候,是建国十几年的时候。
之后的十几年,是父亲和母亲离多聚少的年代。提起那个时代,母亲大人更多的说法是,一家人盼到他回来,盼来那团圆的时候,钱倒是次要的。
但是,钱其实不是次要的。在之后的诸多次谈话中,无论是母亲大人抑或是父亲本人,都不无自豪的对着几个儿子说,那个时候县长一个月是八十来块钱,你爸爸一个月是八十四块三毛,比县长还多几块钱。
那个时代,我的父母用那一个月八十多块钱,盖了自己的房子,几年之后,买了全村第二台电视——我至今记得的是,当年黄蓉和郭靖,吸引了一院子来看小电影的邻居。
九十年代的时候,人们凭手艺养家糊口。
当时种地已经算不上什么了。印象里从八十年代中期的万元户,到九十年代时候人们说起来某某家里称十几万,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的样子。
而侍弄那几亩三分地,充其量也就是混个饱肚。至于外出打工什么的,当时更多的是泥瓦匠啊、木匠啊什么的。
同样的,我的老父亲以四五十岁的年纪,要同那些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们一起出去挣钱,养活他三个要靠读书迈出农民门槛的儿子,养活那个因为常年积劳而依靠药物才能继续积劳的老婆——我的母亲。
也是在那个年代,父亲用了几年的积蓄,加上从几个友人处的借款,大约是三几千元的样子,盖起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套房子。
插一段话。
在农村人的观念当中,生儿育女无小事。尤其是生了儿子的人家,将来这个儿子是要顶门立户的,是要娶妻生子的,所以给这个儿子准备下房子是必须的,没有房子,恐怕也没有什么人会串门到你家给你的孩子说媳妇——说媳妇,是农村人对媒人所做的工作的一种称呼,其实就是介绍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来给人认识,接触,以及将来结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