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好铁路,火车才有用武之地。
所谓铁路,当然是“铁”路,因为铁路是由两条铁轨构成的,一千里长的铁路,耗铁量至少要有六千万斤。
这还是保守估计,因为一旦推广火车运输,铁轨的质量不能差,所以分量必须足,一步长的单根铁轨重九十斤,不过是及格线而已。
一千里长的铁路,耗铁量六千万斤,这已经超过周国一年的铁产量。
所以,太子规划中的几条千里铁路,短期内(至少十年内)朝廷根本就修不起来。
规划铁路之一,是长安至凉州姑臧的“长姑线”,全长至少一千五百里(初步估算)。
这条线路从长安出发,西过岐州洛邑(入蜀之大散关的门户)、秦州上封、兰州金城,抵达凉州姑臧,把关中和陇右连接起来。
从关中出发的人员和物资,通过铁路可以轻松直达河西走廊要地、凉州姑臧,其意义非凡。
仅就军事意义而言,“长姑线”一旦修成通车,意味着吐谷浑和西突厥距离灭亡为期不远,皇朝的西北边患消除,与西域的联系加强。
“长姑线”的好处,政事堂诸公都看得到,问题是一千五百里长的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建造费用不会少,朝廷负担不起。
之前,朝廷都没能力在短时间内拉起多少条电报线以连接天下,更别说投钱修建造价昂贵的铁路,即便朝廷通过发国债或者招股筹够了钱粮,却无法凑出这么多的铁。
一千五百里长的铁路,保守估计耗铁量都要九千万斤,钱粮可以凑,这么多铁是没法变出来的。
而规划铁路之二,是从长安出发,经武关道入荆襄,经过荆州上宛、穰城到襄州襄阳(或者北岸樊城)的“长襄”线。
“长襄线”,将关中和荆襄乃至荆湖地区连接起来。
因为荆湖地区已经实现了“荆湖熟、天下足”,所以,荆湖地区的粮食、物产,通过水路(汉水)聚集到襄阳(樊城),然后通过“长襄线”源源不断输入关中。
与此同时,还有规划铁路之三,那就是翻越太行山、连接并州晋阳和相州邺城的“太行线”,全长不到千里(初步估算),一旦建成通车,对于增强国力具有重要作用。
这三条规划铁路的意义十分重大,政事堂诸公都能想得到,但问题依旧:你有火车而已,你有熟铁么?
三条铁路的耗铁量加起来,超过两亿斤,哪有那么多铁来修?
所以,作为官场老手的三高官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