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萨水畔,地表泥泞,高句丽军位于将近十里外,已经列阵完毕,步骑合计大概不少于七万,兵力上略微占优。
两军之间,是一片旷野,以草地为主,地面坚实,而高句丽军一侧,有一道南北走向的丘陵,形同门槛。
正常情况下,即便双方对进,交战地区也会在这道丘陵西面的旷野里。
若一攻一防,高句丽军攻的可能性很大,道理很简单:首先,高句丽军再怎么样也得前出,抵达那道丘陵上居高临下。
其次,对方任由己方过河,就是要让己方在泥泞地面布阵,然后来攻,使得己方将士在泥泞中调动时各种不方便。
第三,高句丽军在萨水上游有一处据点,驻军近五千人,距离此处五六里,而这处据点驻军不可能袖手旁观,总是要动起来,来个顺流而下,侧击在下游岸边结阵的周军。
如果高句丽军放弃进攻,等着周军来攻,那么这上游的据点就失去了作用,驻扎的兵马,很容易被周军歼灭。
这是宇文维翰的判断,王长史及其他几位行军总管的判断亦是如此。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是战斗何时开始。
不是说两军列阵,马上就能开战的,双方军阵隔着十里地,接近需要时间,而结阵的军队行动时为了保持阵型,移动速度很慢。
很可能这十里距离缩短到即将接战的一里,都要花上大半日时间。
宇文维翰不停地观察着,即要旁听王长史的调兵遣将,又观察己方各部兵马的布阵情况及布阵速度,还得时不时看看远处那丘陵处的敌情,同样忙得很。
行军总管王世积所部三千骑兵已经前出,抵达本阵左前方东北方向数里外的一处土丘,占据战场制高点,作为左翼本阵屏障。
按照战前规划,为方便指挥,这处无名土丘暂名为“丘甲”。
行军总管刘波儿所部四千骑兵已经前出,抵达本阵右前方东南方向数里外的一处土丘,以作本阵右翼屏障,所据无名土丘,暂名为“丘乙”。
而周军步兵依靠萨水,面向东方呈半圆形展开,形成个弧形的大型军阵。
背靠河流布弧形步阵,这名堂宇文维翰知道,当年宋武帝刘裕还是晋将时,北伐中原所设“却月阵”,便是如此形状。
北伐晋军抵达黄河边上,船队逆流而上前往洛阳,时常被水冲到北岸,人员为岸上魏军杀害。
于是晋军渡河,面对拥有优势骑兵的魏军,摆出“却月阵”以步制骑,“月”是战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