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可能内有什么藏宝图、遗嘱等小纸条,结果用放大镜看来看去都没发现有何异常,正是束手无策之际,总觉得这弥勒佛像与他见过的弥勒佛像有些不同。
不同之处在哪里,却又说不上来,所以这几日吴明在家对着佛像发呆。
“这尊佛像确实有不同,想听听么?”刘桃枝问道,他经历了无数风雨,见识了无数大场面,杀过许多藩王、权贵,却在唯一的儿子面前摆不了架子。
吴明如今满脑子都在想佛像的事情,见着生父有见解,不由得急切起来:“呃...莫非是风格不一样?”
“是的,你看...”
刘桃枝开始讲解,切入点就是佛像的风格,这尊佛像是交脚弥勒铜像,其造像背光周围有卯孔,顶部卯孔安一个舍利塔。
刹顶、身、座两边对称饰缠枝忍冬纹,刹座上有两个小龛,龛内各雕一坐佛。
塔刹下两边对称的卯孔里各安五身飞天,披巾着裙,身轻似燕,彩带飘举,弥勒面相方圆,头戴宝冠,宝缯下垂,饰璎珞,披巾绕双臂后垂于身体两侧。
下着裙,衣纹深透流畅圆凸。手施无畏与愿印,交脚坐于须弥座上,一条龙舒展四肢盘旋在身边。
佛像不是南朝风格,而刘桃枝能够确定这佛像源出北朝,具体来说应该是在青州一带制作出来,而时间大概是在齐国(北齐)年间。
为何这么肯定?刘桃枝当然肯定,证据还是这佛像的造像风格。
弥勒信仰,是从南到北传播的,北朝魏国年间,南朝的弥勒信仰经广陵、彭城一路向北传播,而位于徐州以北的青州,受其影响很大。
六镇之乱,北朝局势动荡不已,信仰弥勒净土的人大幅增加,无论贵贱都在乞求弥勒救世,随着弥勒信仰在青州的扩大,造像风格也有了明显的演变。
刘桃枝作了总结,从魏国到齐国,弥勒佛像的风格发展大概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魏国六镇之乱以前,佛像风格与南朝的“秀骨清像”一致,背屏式造像较多,注重服饰的刻划,佛衣着装为右领襟敷搭于左肘的褒衣博带式,下摆两侧外展。
到了第二阶段(东魏时期),圆雕造像增加,佛像形体较大,由注重服饰的刻划转为对佛体形态的表现,佛衣由厚重转为轻薄,着装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右领襟由敷搭左肘上升为左肩,仍保留胸前带饰,佛衣下摆内敛,璎珞配饰逐渐增多,佛头的高髻螺开始向低髻螺转变,冠饰由低宝冠向高宝冠过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