虑末端制导的双锥体验证弹,乘波体高超,即便是射程较短的吸气式动力方案也有上千公里级别的射程,而滑翔式方案如果采用东风31作为助推动力,那么仅滑翔段射程就将在5000公里以上,加之飞行轨迹复杂,大部分时间又运行在大气层内或是大气层边缘,所以必须依赖全程制导……”
“这里面,末端导引头的研制方案和主管单位不变,而射程中段的惯性-天文-卫星多源导航系统则由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负责……”
“……”
十一院在复合制导领域的经验相对丰富,因此他们派出的代表沈茂阳当然也早有预料,只是沉着地回应道:
“是!”
常浩南点了点头,按动手中的翻页笔,把幕布上的PPT翻到后面一页:
“一个好消息是,得益于近些年我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组网进度和定位精度都被大大提前,无需依赖地面站发送导航信号的二代星座预计明年年中就会开始提供服务,所以省去了很多定位信息转换带来的麻烦。”
“还有,在之前其它项目的测试过程中,我已经基本验证了穿越等离子体鞘套进行电磁信号传输的可行性,只是具体设计方案还需要结合飞行器的总体情况而定,所以导航信号本身和信号传输效率方面的问题不会太大。”
“不过……茂阳同志,从前期测试积累的经验看,你们面临的困难还是很严峻。”
他说着看向坐在会议桌左侧中间位置的沈茂阳:
“首先是星光导航,无论哪种方案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在高速或大姿态机动时,都会导致导航星点在星敏感器成像平面内的曝光出现拖尾现象,这种拖尾会降低星点信息提取的效率,从而影响后续的星图识别及姿态解算环节,不利于飞行器的姿态精度。”
“另外,高超音速飞行时,飞行器表面与气体的剧烈摩擦不仅会产生等离子体鞘套,也会同时产生气动光学效应,使星敏感器窗口内的星点成像出现扰动,星点质心位置发生偏差,此时得到的姿态噪声不再满足高斯白噪声假设,会影响后续组合导航的滤波精度……”
“这一块的问题,需要你们用惯性器件测量的动态参数辅助进行拖尾图像的复原,并针对气动光学效应导致的量测噪声有色化,利用鲁棒滤波算法改善滤波器在扰动环境下的滤波精度。”
“其次是卫星导航,虽然信号传输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但飞行器超高速飞行时会产生很强的多普勒效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