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堡这种地名,在大唐即使没有数百,十几个还是有的,就连小勃律都有个连云堡。
但是泾川那边的连云堡,乃是开元后新设戍堡,它附近还有一个已经废弃的故城,名字相当响亮,那便是:长墌城!
第二次浅水源之战,太宗便是在此地大破薛仁杲,一举扫平关中西面隐患。
由此便能看出,达扎路恭此番攻打关中在此扎营,那可是做足了功课。而大唐这边由于一百多年没有什么势力进犯关中,昔日的防线也变得相当废拉不堪。
当年战略要地高墌城已经废弃,城池所在的宜禄县,新县城已经在高墌城西北,也就是宜禄城。这里交通更方便,但是战略地位比起高墌城大为不如。
墌,城墙地基的意思。高墌顾名思义,是建在一处高出周边河谷许多的高台上,从防守上来说非常有利。
它是一块山川包围的谷地中,凸起的一个高台,有点“万花丛中一片绿”的意思,天然就是这一带的防御核心。
然而没了军事威胁,高台的地形对于日常耕作与商贸来说,都是额外的负担,自然是能省则省。
因此高墌城后来也毫无争议的被废。不打仗,没有国防压力的时候,武器往往还不如烧火棍好用,自古便是如此。
吐蕃人不敢将营地安置在险象环生的高墌城旧址,而是十分谨慎的将其设立在长墌城旧址附近的连云堡。
这里进可攻退可守,可谓是进入关中平原的桥头堡。高墌城容易被人断后路,又无旧城可以据守,吐蕃人也不会下贱到去这里缅怀唐太宗。
已经入夜,长安都亭驿内临时设立的“都督府”大堂,众将都是看向墙上挂着地图沉吟不语,丝毫没有关注周围简陋的陈设。
多方消息验证,吐蕃军已经陈兵长墌城故地,兵临浅水源。显然,达扎路恭就是等着汴州军入高墌城故地,然后在周边的浅水源决战。
别问,问就是这一带只有浅水源适合大规模决战。吐蕃人兵力雄厚,达扎路恭当然要找一块可以发挥出兵力优势的地方,跟汴州军一决雌雄。
而泾水流经长安这条两山夹河道的狭窄谷地,并不适合万人级别以上的兵力展开对战,反倒是适合守军层层设伏。
吐蕃人有备而来,并不是头铁胡乱瞎搞,没有冒进实属谨慎。
现在摆在方重勇和汴州军诸将面前的问题是:要不要前出到高墌城附近抵御吐蕃军。
又或者是泾水的出口泾阳摆出阵势,迎战吐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