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见过打铁的锤子前面还带枪刺的?太有创意了……
那这“刺击”是如何而来的呢?
还不是铁柱的锤柄么!铁柱用锤子砸对方脑袋,对方防住之后,借用反作用力快速收回锤头,然后锤柄往前一送,就形成了一个奔着脸去的刺击,这也就是程咬金三板斧当中的“鬼剔牙”。
这两锤单单拿出哪一个,其实也就稀松平常,但是这两个招式连续出现的话,就形成了连绵之势,衔接速度极快,根本不给人反应的时间。
但是,你大爷就是你大爷……啊,不,武松就是武松,这几乎必中的一击,武松竟然靠着逆天的腰腹力量和柔韧性,竟然下腰给躲了过去。
铁柱的第二锤被躲过去了?没关系,还有第三锤!
“掏耳朵!”
这招可是程咬金三板斧中的大杀招。
为什么是大杀招呢?
这招可是集中了武技精华以及心理的双重攻击。
武技的精华懂了,是招式的衔接极度顺畅,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那么心理又是什么?
这就得说一下,在两人对战当中,程咬金为什么每回用招式都把招式的名字喊出来?难道怕别人不知道他的招式,怕敌人躲不开?
不是的!
因为前两个招式都是和程咬金的招式配套的,比如:“砸脑袋”,显然是奔着对方脑袋去的,所以对手会对程咬金的招式进行防范。接下来是“鬼剔牙”,这个说起来就有点抽向了,但是抽向归抽向,起码没有跑偏,这用武器长柄的攻击不算是常规的武技,也就是武技中的“诡道”,刺击的位置也还是脸部,而以手为轴,往往会奔着脸的下半部刺击,所以多数会击中人面部的三角区,也就是嘴的位置,所以叫做“鬼剔牙”也算是贴切。
最后一招的名字就动用了心理学了,因为前两个招式都是符合名称的招式,那么第三个招式也不会差太多,这时人的思维惯性。而这第三招就是利用了这种惯性,用“掏耳朵”这一词。因为耳朵在哪里?还不是在脑袋上!所以防守人肯定会主要护住脑袋,而这名字用的掏字,所以很可能是刺击或者其他难以防守的招式。却几乎没人能想到,这一招竟然是横扫……谁家掏耳朵用横扫的?现实和思维的偏差很容易让人反应慢下来,这就造成了有机可乘。
再退一万步将,对方想到了是横扫了,那他能不能想到是从左面还是右面?好吧,他是神仙,这也能猜中,那么“掏耳朵”的名称是应该打脑袋的,但是这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