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客》麦克拉思的电话,说6月最后一周的样刊已经出来了。
林朝阳《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专栏文章的第一篇《自然的馈赠》就登在上面,他为此特地跑了趟《纽约客》杂志社。
《纽约客》自创刊以来,便坚持使用漫画呈现纽约都市生活抑或时政大事,
至今未变,这不仅是杂志一直以来的特色,也是所有读者对它的固有印象。
内页的三栏版式、卡尔森字体、插图和广告分布,在近几十年当中也未曾做过多大改变。
林朝阳的专栏文章被放到了「生活与信笺」(LifeandLetters)栏目中。
在麦克拉思看来,《舌尖上的中国》的几篇文章写的是饮食,但更多的是文化、是人与自然的相处、社会的发展变迁,放在「生活与信笺」当中风格是十分契合的。
「林,你觉得怎么样?」麦克拉思问正翻着样刊的林朝阳。
「很好。」
麦克拉思点了点头,「那就没问题了。下周一,这份刊物就将出现在美国各大书店和书包摊上。」
《纽约客》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是周刊,每周一出刊。
带着一份样刊,林朝阳离开了《纽约客》杂志社。
「林,你真不考虑用电脑来写作吗?」
过了几天,芦安·瓦尔特再次被林朝阳呼叫到了安索尼亚公寓咨询创作中的生活细节问题。
「你用中文写作的时候我不知道,但现在用英文写作,应该还是很方便的。」
「手写更有感觉。」
芦安·瓦尔特耸了耸肩,他认识的每个作家似乎都有点独特的个人癖好,林朝阳这种已经算是非常健康的了。
他看了看手表,「已经中午了,准备请我吃点什么?」
「我给了你带薪摸鱼的机会,不应该是你请我吗?」
「你一年的版税比我十年赚得都多,别这么吝啬了。」
两人互相开着玩笑,出门去觅食。
有个午餐搭子,林朝阳的觅食范围拓宽了不少,和芦安·瓦尔特跑到了86街的一间老铺子:巴尼格林格拉斯餐馆。
据芦安·瓦尔特说,这家店从1908年开业,已经有八十多年历史了,特色是鲟鱼、三文鱼和白鲑鱼。
「它在纽约的美食客当中有个绰号,叫鲟鱼王。」
芦安·瓦尔特眉飞色舞的给林朝阳科普着小店的历史和特色。
「嗯,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